时间:2021/6/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东北大学创建于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创设,校址在沈阳北陵附近(现为省政府、省军区等单位所在地)。

年6月4日,张作霖因没有满足日本提出的在东北开矿、设厂、移民等无理要求,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在皇姑屯炸死。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于年8月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直至年1月。其间,他为“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的现代化,而消弭邻邦的野心”,把父亲留下的遗产差不多都捐出来,按柏林大学规模扩大校舍,充实德国设备,礼聘内外名儒硕彦,奖励优秀学生,资送各科“状元”出国深造。短短几年,东北大学声誉斐然,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生最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人,每年经费90万元(大洋),而东北大学每年经费高达万元(大洋)。

学校当时有几个全国高校第一:教学设施最好(包括可容纳三万人的罗马式体育场、装有德国设备的大学工厂和实验室),全国第一;著名学者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全国第一,如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肖公权、黄侃、吴贯因、梁思成、冯祖荀、刘仙洲等都曾到沈阳受聘。此外,东大的体育也居全国之首。到年9月,东北大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设理、工、文、法、农和教育6个学院共24个系、8个专修科,到年,东北大学已有教授名、学生0名。学校有著名教育家指导办学,名流学者从严执教,全校上下尊师爱生,勤奋向上,争当优秀蔚然成风,一时间东北大学名扬海内外。

年,“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随即沦陷,东大成为第一个流亡大学,先后迁校北平、开封。年5月,“转徙长安”;年3月,东大迁往四川三台。抗战胜利后于年回迁沈阳北陵旧址,恢复了工学院、农学院。年2月,为了培育人才,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大学,校址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并任命张学良将军的四弟张学思为校长。内战爆发后,东北大学于年5月再度迁往北平。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大学师生陆续从北平返回东北。

年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北平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将东北大学解体。将原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系科留在沈阳新办沈阳工学院;文、理、法、商和教育学院并入长春解放区东北大学,年改名东北师范大学;农学院并入哈尔滨东北农学院。年,以沈阳工学院为主,联合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组建东北工学院,成为冶金部直属院校。全国解放后,佳木斯东大迁到长春,20世纪50年代院校改组后改称东北师范大学,至此,原东北大学名实皆亡。恢复校名的首倡者明确提出恢复东大校名是在年,先后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首倡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中坚力量就是早年毕业的东大校友。

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政局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了起来,人们的思想也比过去活跃了,一些社团组织开始萌发,北京“老同学合唱团”就是其中之一。

据年任东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周克回忆,年的一个星期天,他去“老同学合唱团”练歌,当负责人宣布东北大学有代表参加时,全场三四百名“老同学”起立鼓掌欢迎他,当时他很难过,一是东北大学只有他一人参加,二是解放前的许多院校都还存在,惟有东大被解散了,有孤儿之感。

随着东大老校友之间联系的增多,类似周克这样有“孤儿之感”的人也逐渐增多。对母校的怀念,加之东大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学校,无论是一二·九运动,还是西安事变,东大师生都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老校长张学良为中华民族作出的突出贡献和为此所付出的牺牲,更是令人永世难忘。因此,几乎所有东大老校友都认为应该恢复东大校名。这一阶段,东大老校友们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第一是建立校友会,第二就是恢复校名这件事了。

辽宁及东北工学院是东大老校友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各地老校友的积极呼吁下,年,时任东北工学院副院长的苏士权(是东大老校友)向院长毕克祯和党委副书记郝屏奋汇报了恢复校名的意见。

促使苏士权提出更改校名的另一个因素是,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时,明明是国家重点大学的东北工学院常常引起别人误解,一些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国外大学,一听学院就以为是专科学校或研究所,结果导致难以同国外的名牌大学接轨,影响学术交流与合作。

苏士权的建议提出后,学院经研究,决定先向辽宁省委请示、汇报。郝屏奋、苏士权随后向中共辽宁省委提出了恢复东大校名的建议。当时,省委书记李荒(也是东大老校友)认为,用东北大学名字事关三省,得请示中央决定。他让郝、苏二人先同省文教部长卫之商议。卫之认为,东工改名,需冶金部同意才行。东工缺文法学院,也可商议和辽宁大学合并改为东北大学。这首先应向东工党委提出建议,再由东工党委逐级上报。

年7月25日,东北工学院副院长刘致信、苏士权和关绍宗教授(均为东大老校友)三人致信东工党委,建议把东工改为东大,并提出领导体制、专业设置基本不变,只是换个校牌,希望党委能把建议转给冶金部、教育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恢复校名工作受阻年8月末,苏士权带着东工党委给冶金部和教育部关于东工复名为东大的报告,前往北京汇报。据苏士权回忆,当时冶金部表示同意,教育部有关司长提出需蒋南翔部长外出回来后,部党组讨论才能决定。这位司长说,最近有些大学提出恢复旧校名,部里一个也没同意。

从这时算起,教育部(国家教委)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对恢复东大校名一事一直没有松口。据原东北工学院副院长杨佩祯回忆,国家教委一位副司长后来提到教委一直不同意的原因,一是怕攀比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当时要求恢复老校名的学校很多,如天津大学要求复名北洋大学,还有的要求恢复圣约翰大学,甚至有人提出在南京恢复中央大学,是哪个中央,就太复杂了。二是认为学校建设主要靠自身力量,东北工学院建校30多年,从哪方面说都比过去的东北大学大得多,影响也很大,为什么非要恢复老名字呢?

到20世纪80年代末,学院改称为大学的越来越多,由于东北工学院一直没改,并且一直坚持恢复东北大学校名,此时,国家教委领导明确表示,如东工提出改名为东北工业大学或东北科技大学,国家教委马上就能批准。

东工在讨论这件事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如果要改校名就改为东北大学,如国家不同意,就继续使用东北工学院这个名字,美国不是还有麻省理工学院吗?不也成了世界著名学府?时任党委书记的费寿林发表了两点总结性意见:第一,恢复东北大学是新老校友多年奋斗的目标,也是张学良将军的愿望,复名对两岸统一有好处,现在还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应继续争取;第二,恢复东北大学校名与更换一个其他校名意义是不大一样的,我们不该做让为复名奔走呼吁的老校友伤心的事,只要张学良老校长还健在,我们就不放弃复名要求。校友会功不可没东大校友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年4月,东大北京校友会首先正式成立,原铁道部部长郭维城(西安事变时任张学良机要秘书)任会长。会上通过了“致汉卿校长的信”和“关于恢复东北大学的建议”及“致海外校友的一封信”。复名建议在几经斟酌之后,于年8月以郭维城等人的名义,上报给李鹏等国家领导人,并抄报国家教委。

由于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京东大老学长的特殊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各地东大校友会的成立。年9月18日,东大沈阳校友会宣告成立,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成立东大校友会和东北工学院校友会。校友们通过各种途径一致呼吁:恢复东北大学校名。

值得一提的还有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年2月,台湾方面称“张学良、孙立人两将军已完全恢复自由,行动不再受拘束”。为了邀请张学良老校长赴美访问,年考入东北大学、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已定居美国的著名科学家张捷迁先生与年毕业于东大的李圣炎先生商议,应先成立一个社团,然后召开某个会议,请老校长参加。他们决定仿效大陆东大校友会的办法,成立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

年2月27日,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在华盛顿成立,张捷迁任会长,李圣炎任秘书长,宁恩承(年3月-年3月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年逝世)任顾问。张捷迁、宁恩承等在美老校友此后与张学良建立了密切联系,为恢复东大校名立下了汗马功劳,无人可以替代。

恢复校名出现转机   从年开始的东大复名工作,到年前后出现了转机。时任东北工学院副院长的杨佩祯认为有几件事对复名起了重要作用:

一是在北京的东北大学校友会的老学长们几次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杨尚昆、李铁映等写信,陈述东北大学复名的必要性。年4月26日,北京校友会召开东北大学建校68周年纪念会,会议期间,郭维城找到杨佩祯和苏士权副院长,说中央领导(杨尚昆)原则上同意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建议东北工学院立即做好复名的各方面准备。   

二是年张学良将军的祝寿会在美国召开。学校领导委托美籍华人安岳泽汉教授将祝寿信及东北工学院的画册面呈老校长。当安岳博士将画册面呈给张学良将军,张将军看到画册有他年轻时一身戎装的照片时,凝视了很长时间,周围人无不为之感动,这为张学良后来同意在东工复名埋下了伏笔。   

三是全国政协委员闻邦椿、赖祖涵要求恢复东北大学校名的提案,在当年6月8日得到答复,过去国家教委对此都是一口回绝,这次在答复的函件中提出恢复校名要经过论证。7月1日,全国人大代表马龙翔、梁志德也得到同样内容的答复,说明国家教委在恢复东北大学校名问题上已有所松动。   

四是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8月份接见张学良的侄女、张学森之女张闾蘅时,张闾蘅转达了张学良将军对恢复东北大学校名的关心。李铁映主任提出希望张将军能有个书画表示或题一校名。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已微见曙光。   

四所大学争要“东大”校名   在争取恢复东北大学校名的过程中,共有四所院校提出要求。辽宁两所,即东北工学院和辽宁大学;吉林有两所,即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由于辽大和吉大与东北大学没有什么渊源联系,到复名工作出现转机时,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东北工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校同时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即沈阳东北大学和长春东北大学。

据张捷迁回忆,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费寿林当时提出了减少复名阻力的三点意见:(1)复名后学校院领导体制不变;(2)不提出要求收回东北大学原北陵校园问题(现为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军区所在地);(3)东北工学院与东北师范大学是兄弟院校,在恢复东北大学校名问题上要通力合作,第一位的争取复名成功。至于究竟是两所学校同时复名,还是由一所学校恢复,由中央(政府)来定,我们两个兄弟院校之间不争。   

为什么后来只在东工恢复了校名?一是东工多年一直努力争取,二是占了天时地利优势,因为东北大学当初是在沈阳创办的。此外,据杨佩祯回忆,张学良的侄女、张学森之女张闾蘅年在向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转达张学良将军对复名问题的关心时,也转达了张学良希望在东北工学院基础上恢复东大校名的愿望。从年11月30日张学良题写“东北大学”而非“沈阳东北大学”和“长春东北大学”看,张学良内心似乎也不希望恢复两个东北大学。   恢复校名张学良欲语还休   张捷迁认为,张学良老校长恢复自由是东北大学复名的先决条件。年6月1日,台北为张学良庆祝九十大寿,李登辉亲派“副总统”李元簇前往赠送贺礼,宋美龄送去花篮祝寿,当时海内外人士集中的看法是“这是为张学良平反”,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实际上它是张学良恢复自由的里程碑。

年1月,张捷迁携夫人赴台北拜访老校长,直接向他提询复名之事。张捷迁回忆道:“张老校长欲语又罢,始终不明确表态,而送给我一纸他亲书的‘决志书’: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张捷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张学良虽然希望恢复东北大学校名,但他并不愿意乞求别人怜悯而恩赐个“复名”。在张捷迁临别并告知他要到大陆调研复名问题时,张学良又告诉他两点:一是到大陆后可以找找杨尚昆和邓颖超两位;二是他不久要去美国探亲,但此事切希保密。可见张老校长在复名问题上心情是复杂的。即不愿意亲自公开表态,以免造成“乞求”的印象,但又建议可以向国家主席杨尚昆和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建言,以使复名成功。

年3月,张捷迁到达北京之后,得到东大北京校友会会长郭维城的热情接待,二人商讨了复名事宜。之后,郭维城就此事通过有关渠道向国家主席杨尚昆作了汇报。在京期间,张捷迁还把“决志书”给郭维城看,郭维城随后在军内的一个刊物上发表了。

  张学良要回乡的消息缩短了复名进程,年3月,张学良夫妇在台湾当局的默许下,离台赴美探亲访问,年底,到美国夏威夷定居,直至年10月15日逝世。

  据张捷迁回忆,年6月28日,张捷迁在台北再次拜访张学良时,当谈及家乡人民和东北大学老学友都盼望他早日归乡看望时,张学良表示有深切的愿望,但先决条件是“对两岸人民有益处,双方真正合作,只对一方有益而对另一方有损的事,不愿做,也不应当做”。

  在张学良逐渐恢复自由后,有关他要回东北家乡的消息不断传来,这对恢复东大校名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年9月3日,东北工学院接到冶金部电话,让时任院长的蒋仲乐带几个人到冶金部研究恢复东大校名一事,这是东工十余年争取复名过程中,所得到的第一个官方信息。蒋仲乐立即与副院长杨佩祯、院专职作复名和筹备校董会工作的魏向前前往北京。

据杨佩祯回忆,到京后他们得知中央要考虑恢复东北大学校名问题,而且得知国家教委对复名的态度是:老东北大学是在沈阳创建的,复名只能在沈阳,中央已决定在东工基础上复名东北大学,冶金部和辽宁省要共同起草一份报告给国家教委,国家教委要根据这个报告,再起草向国务院的报告,并在9月10日前报国务院。

当时,国家教委和冶金部根据中央精神拟定了复名三条原则:一是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后,学校的隶属关系不变。即辽宁省、冶金部双重领导,以冶金部领导为主,同时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在加强已有的专业的同时,还要设置文、法、经济、外语等学科;三是东北大学复名后请张学良将军任名誉校长和东北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9月4日下午,由魏向前主笔起草了《冶金部和辽宁省关于东北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大学的请示》,蒋仲乐等对这个报告进行了修改并上交冶金部。9月11日,冶金部向东工传达了与国家教委交谈后形成的四点意见:第一,张学良将军回乡,东北大学马上就复名;第二,张学良将军如不能回乡,关于恢复老校名问题中央将统一考虑;第三,东北工学院关于恢复东北大学的各项准备工作仍正常进行。

  中央的精神这时已十分明确,即张学良回来就恢复东大校名,不回来就暂不恢复,恢复老校名问题,中央要统一考虑。此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也曾就东大复名问题表示:“张学良回来就办。”   新老校长“历史性会见”   在复名之前,东北工学院领导班子曾考虑到张学良老校长在复名时可能不能亲来沈阳。为此提出如遇上述情况,应派蒋仲乐校长率一代表团亲去台湾,除与台湾几所知名大学做校际学术交流和考察外,主要目的是拜见老校长,以实现东北大学新老校长57年后的“历史性会见”和“历史性交接”。为了此事,张捷迁于5月底去台湾向老校长汇报东北大学复名盛况,并为蒋仲乐校长率团访台做好安排。

年11月27日,经宁恩承先生和张捷迁的引见,蒋仲乐校长一行五人(包括时任副校长的赫冀成、苏士权和柴天佑、才庆魁教授),前往台北士林区天母中山北路张老校长府第,拜会了渴念良久的张学良老校长。新老校长亲切交谈了60分钟,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它已永载东北大学史册。

  张学良欣然接受聘书   美国东部时间年3月24日22时45分,张捷迁打电话给张学良,告诉他东大复名已被正式批准,张学良听后高兴地连声说:“很好,很好!”当提出请他担任名誉校长和名誉董事长两职时,他也欣然接受,慨诺:“好!好!” 

 据张捷迁回忆,年4月13日,当他代表东北大学蒋仲乐校长抵台,向张学良敬送“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东北大学名誉董事长”的聘书时,张学良露出欣慰的笑容,高兴地拿在手中,用高倍放大镜仔细地一字一句看。张捷迁问张老校长:“你接受聘书不?”他马上说:“我接受,我接受”。当提出邀请他们夫妇二人亲赴沈阳参加复名典礼时,张学良表示由于身体欠佳,回乡参加复名典礼之事难以成行。但是他表示将来请宁恩承先生代表他参加复名典礼。应请求,张老校长又写了两幅题词,这两份题词分别是:“东北大学复名典礼”,“教育英才”。

  复名大会于年4月22日举行,此时正值东北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张学良老校长委托东北大学原秘书长、代理校长宁恩承教授在复名典礼大会上作了讲话。   13年艰苦努力水到渠成   在中央的态度转变前后,张学良希望恢复东北大学校名的态度也越来越明朗。李铁映希望张学良将军对恢复校名有个表示,如写封信或写个校名。在张捷迁、宁恩承等在美老校友的沟通和联络下,张学良于年11月30日欣然题写了“东北大学”校名。12月6日,张捷迁收到宁恩承寄来的张学良题写的校名手迹,并于12月15日传真给东工蒋仲乐院长、杨佩祯副院长。

  年12月29日,杨佩祯接到国家教委电话,得知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就复名工作有三点指示:一是中央政治局前一天听取了国家教委关于东北大学复名问题的汇报,已通过了,只恢复这一所,其他学校不要再提了;二是恢复校名准备工作现在就可开始,但不要声张,不要公开去活动;三是立即写报告,报告国家教委、国务院。   

年3月9日上午,东北工学院接到冶金部传来的国家教委“关于批准东北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大学的通知”(3月8日发),至此,东北大学复名成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